一直覺得賞鳥這種活動,在場的人最好不要太多,二到四個人就差不多了,太多人,賞鳥的品質就會下降。
今年初在荳子埔溪看小秧雞和藍喉鴝的經驗,更讓我確認這種想法。
小秧雞 Porzana pusilla,稀有冬候鳥,棲息於溼地邊濃密草澤地。
藍喉鴝 Luscinia svecica,稀有冬候鳥,棲息於近水林緣茂密灌叢或高草地。
上次見到小秧雞是在 2020 年的野柳,那是五年前的事。那隻小秧雞在野柳一間餐廳旁的灌木叢躲藏,有人用食物(好像是麵包蟲)餵食,蟲子就放在拍鳥人造景刻意放置的青苔石頭旁,在食物的誘惑下,那隻小秧雞會跑到短草地上進食,然後等待在一旁的大批拍鳥人便趁機將牠的影像攝入相機中。
而上次見到藍喉鴝則是更久之前,2019年的金城湖。那時剛開始拍鳥不久,也是有人用麵包蟲餵食,還有枯木造景,我去拍的時候一樣一大堆人在等候,那隻藍喉鴝已經被餵得很習慣,不太怕人,甚至會跳到人的面前看看有沒有食物,我拍了一堆藍喉鴝站在由枯木、青苔還有多肉植物葉牡丹組成的人工場景中的照片。
時隔五六年之後,我終於又看到小秧雞和藍喉鴝,而且很幸運的是在家附近的荳仔埔溪看到。
那天我在平日的賞鳥點巡水田,遇到熟識的鳥友,他跟我說這裡有小秧雞和藍喉鴝,那天起,我幾乎天天去報到,觀察牠們的習性。
常常只有我一人一車在那裏,不受打擾,靜靜觀察。
小秧雞會鬼鬼祟祟從溪邊的草叢鑽出來,在草叢與溪水交界處活動,不斷伸脖子翹尾巴,一邊小心翼翼地吃東西一邊觀察四周動靜,小秧雞體型小,常常被其他水鳥追趕,緋秧雞就很喜歡驅趕牠。
牠會在待草叢邊活動,一直到牠覺得安全才會走到較開闊的地方,
等到牠完全放下戒心,還有機會看到洗澡的畫面。
藍喉鴝剛好和小秧雞在同一個區域活動,觀察起來很方便,不過有時候兩隻一起出現的時候,免不了會手忙腳亂,鏡頭不知該對哪一隻才好。
藍喉鴝都在植物和溪水交界的泥地上活動,牠會小跑步一小段,然後停下來四處張望,不時還翹個屁股擺個POSE。
牠會在水邊的灌叢中鑽進鑽出,找食物。
覓食罷了,還可以看到牠飛上枝頭唱一段小曲。
回顧五年前拍的小秧雞照片,多是以人工草皮為背景,或是旁邊有一塊美美的長滿青苔石頭的照片;而六年前拍的藍喉鴝照片,則是站在鋪了青苔的枯木上的照片。這些照片當時都覺得拍得很漂亮,可是和這一次拍的小秧雞和藍喉鴝比起來,實在太不自然了。
我賞鳥的目的是為了觀察野鳥的生態習性,可是那些在人工造景拍的照片一點都看不出鳥兒的生活環境和行為,漂亮雖漂亮,可是我又不是要拍照去比賽,充滿人工美的照片對我來說意義不大,因此現在我不太會去那些有人餵食還放置造景的鳥點拍攝。
而且這些鳥點通常人很多,動輒十幾砲甚至幾十砲、上百砲。人多是非多,除了有人餵食、造景之外,還會有人一直放鳥音擾人清靜,之前還遇過一個情況,本來我正在拍櫻花樹上的山鳥,來了一個人,開始放起鵂鶹的鳥音,櫻花樹上的鳥兒,當然是一哄而散,真是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。
也有些人寫歡在等鳥的空檔大聲聊天,話題從樹上的鳥一路聊到身上的鳥,生怕旁邊的人不知道他看過了多少好鳥。還曾經看過拍鳥人為了搶拍攝的位置而爭吵,或是因為停太多車妨礙了交通影響當地人而造成不愉快,這些都讓我對於人多的鳥點敬而遠之。
現在我寧願在人少的地方拍冷門鳥,也不要到熱門鳥點去跟一堆人湊熱鬧。
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」,這樣才能享受清淨自在的拍鳥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