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白腰鵲鴝.jpg

白腰鵲鴝,雄鳥藍黑色的頭部,腹部是鮮明的橘黃色,搭配一條長長的尾巴,外型美麗,鳴叫聲多變好聽,因此被引進台灣當成寵物。但卻因為從籠中逃逸或是飼主棄養等原因,成為台灣的外來種鳥類之一。

白腰鵲鴝繁殖力強,光是在清大,從三月到七月,就觀察到三巢白腰鵲鴝育雛。因為繁殖迅速,因此在野外形成不小的族群,進而影響台灣原生種鳥類的生存,現在被農委會列為重點移除的外來鳥種。

在清大觀察白腰鵲鴝育雛,發現牠們都是利用現成的樹洞,樹洞的高度不超過一人高,孵蛋由母鳥負責,孵化後餵食幼鳥則是公鳥母鳥輪流負責。餵食期間,親鳥進出巢穴相當頻繁,這成為我練習拍鳥類飛行照的大好機會。

拍攝飛行照,需要先觀察飛行路線,事先對焦在牠們會經過的地方,等牠們一靠近,就開始連拍,希望運氣好能拍到一兩張準焦、飛行姿態又美麗的照片。因為白要鵲鴝拍動翅膀速度很快,要留下清晰的影像,相機快門至少要設 1/3000 到 1/4000 以上,因此 ISO 動輒 5000 到 6400 甚至破萬,照片往往拍出來一堆雜訊噪點,慘不忍賭。

所幸現在的修圖軟體功能強大,除了裁切、調亮度等基本功能之外,降雜訊,銳化的功能也很強大,原來不太清晰的照片經過處理,可以變得清晰美觀,幾乎是化腐朽為神奇!

白腰鵲鴝_雄_修圖比較.jpg

白腰鵲鴝_雌_修圖比較.jpg

放幾張飛行版照片,都是後製處理過的,雖然還離大師的境界非常遠,可是至少還可以看。

白腰鵲鴝,雄。

白腰鵲鴝_雄1.JPG

白腰鵲鴝_雄2.JPG

白腰鵲鴝_雄3.JPG

白腰鵲鴝、雌。

白腰鵲鴝_雌2.JPG

白腰鵲鴝_雌3.JPG

白腰鵲鴝_雌1.JPG

靠著後製,可以將許多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拍攝,但不盡理想的照片救回來,使我不禁感謝現代科技的進步,連才剛練習拍攝飛行版的我,也能有勉強可以見人的作品。

科技始終來自人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